面对美国等一些国家脱钩断链的打压,我国加快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畅通。
(总台央视记者郭鸿拍摄)除了国际金融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书记这次上海考察也对国际经济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次在上海,总书记再赴张江科学城,参观了这里的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
总书记在参观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时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上海在这方面要当好龙头。从民族危急、铁军诞生抗日战旗、遍插华中重建军部、浴火重生兵民鏖战、坚持敌后战胜困难、建设根据地局部反攻、扩大解放区走向胜利、铸造辉煌等方面,集中展现了新四军浴火重生、浴血奋战的光辉历史。这次上海考察,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革命传统、革命精神,是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上港集箱外高桥码头,巨型塔吊正在吊装集装箱货柜。
(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03把握两个维度:高度和温度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沪苏之行第二天下午,专程考察了一个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总书记多次在上海强调,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一)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总结今年经济工作时作出重要判断: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外汇储备规模稳定在3.1万亿美元以上。10月在江西,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以人文赋能高质量发展,各地抓好自身传统特色,推动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融合互动:北京努力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这是中国能源结构的重大变化截至6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3.22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约占我国总装机的48.8%。
北京等7省市的7家平台企业,试点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
重庆以文化赋能经济,打造文旅融合新业态海外学者认为,人文经济学抓住了当今中国最吸引人、最激动人心的特征之一,那就是一种永不停歇的奋斗求索精神,不断为中国和世界探索新的可能。2023年11月20日,参观者在2023中国5G 工业互联网大会创新成果展上参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11月1日,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该企业近年来转变发展模式,持续推进工艺技术装备智能化、数字化改造,积极探索并储备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及专用车前沿技术。
11月10日,北方入冬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北京、河北,看望慰问今夏遭受洪涝灾害的群众,检查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推动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沿着高质量发展航道笃定向前。回望全年,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中国经济走出了一条复苏曲线:一季度经济回升向好,实现良好开局。一批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
关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心中谋划着一盘大棋局。前三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3%,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
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贯通东中西,协调南北方。自此,中国自贸试验区升级扩容至22个,形成覆盖东西南北中,统筹沿海、内陆、沿边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
加快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丰富百姓衣食住行。这是2023年3月27日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村拍摄的贵州省首届美丽乡村篮球联赛总决赛比赛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新优势,中国经济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中不断发展壮大。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巩固复苏基础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内生动力还不强,总需求仍然不足,推动高质量发展需克服不少困难挑战。立足国内、扩大内需、畅通循环,是中国经济在新征程上攻坚克难、阔步向前的底气所在。9月6日至8日,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要扭住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中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这一趟,总书记细细叮嘱:新区回迁群众首先要安下来,安居才能乐业,安下来才能大发展。对湖北黄石王家里社区居民李光明来说,是老两口的吃饭难题在家门口的食堂得到解决。
当日,习近平主席发表的书面演讲自信而坚定,向世人展现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前11个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3%。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今年考察调研的足迹看去,一系列事关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部署,正不断开辟中国经济发展的广阔新空间。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
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劈波斩浪中前行。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看着眼前塔吊林立的繁忙景象,习近平总书记勉励现场建设者:这是百年不遇的历史机遇,你们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任务,要努力啊。截至9月末,已为668万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提供新型工伤保险。印发《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强化旅游供给改善。
奋进在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以质取胜,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才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做大蛋糕的同时,进一步分好蛋糕。
确定首批63个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出台6方面20条具体政策举措恢复和扩大消费、稳妥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党中央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各地各部门扎实有效贯彻落实,不断巩固经济恢复向好基础。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今年全国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已完成约150万套(间),各地筹集建设进度不断加快。
2023年9月13日拍摄的辽宁大连庄河海上风电项目。今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83.2%,消费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的效能持续增强。针对今年经济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强调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并就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等重大问题作出全面部署。雄安新区大开发大发展,以后机会是很多的,一定要把回迁人员的安居和乐业衔接好。
宣布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中国不断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要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中国经济坚定迈向高质量发展。
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初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鲜明强调。驶入2023年,中国经济航船面对新的激流险滩:放眼全球,经济复苏乏力,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全球性问题加剧,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
中国邀约、万商云集一个月前闭幕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来自154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来宾齐聚一堂,短短6天,按年计意向成交金额达到784.1亿美元,创历届新高,成为中国与世界携手创未来的生动写照。庞大而完善的陶瓷产业链。